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站内检索:
 首 页 | 机构概况 | 常规教学 | 教学研究 | 实践教学 | 学籍与学位 | 推荐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正文

教学简报2013年第4期

2013年11月27日 08:30  点击:[]

西安外事学院教务处主编  2013年第4期(总第214期) 2013年11月25日

 

简   讯 


★ 11月10日、16日,2013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陕西赛区复赛分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落下帷幕。在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中,我校外国语学院学生王悟银、廖梓杉荣获二等奖,张敬荣获三等奖;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廖梓杉同学获得三等奖,外国语学院王靖涵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
★ 11月9日—11日, 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在北京举行,我校胡一波、牛文博、李峰泉、杨在华四位老师联合创建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件在本届比赛中荣获高教工科组全国三等奖。
★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公布2013年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获奖名单的通知》,我校李海峰博士主编的教材《管理学—原理与实务》荣获二等奖。
★ 11月初,教务处印发《关于公布2013年第二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及做好项目开题工作的通知》,文件公布立项项目13项,这是我校今年第二批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同时,推荐四个项目参加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的评选。
★ 11月14日,我校评选出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西安现代化综合苗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2013年第二批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11月5日,教务处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新增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对我校明年新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三个专业的相关工作做出了统一安排。
★ 11月26日起,我校本科2012级、2013级学生启动公共选修课的网上选课工作。
★ 为进一步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我校已于11月份在统招各专业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网络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教学工作动态

学校召开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总结及期末教学工作安排会议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积极整改,以评促建。11月19日下午,学校在西楼五楼会议室召开了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总结及期末教学工作安排会议。参加会议主要有:校领导李玉华、李汝峰、李海峰;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教学科长;各独立教学单位负责人、教学秘书;督导室、学生处、人事处、资后处的负责人和教务处相关人员。
会议首先由教务处邸岚副处长从检查工作组织、教学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期中教学检查进行了详细总结,并针对教学检查发现问题及各教学单位反馈的相关信息,提出了要求和建议。接着,邸岚副处长又对后期教学工作做了安排:
   1、各教学单位要注意各类课程结课和考试(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AB级、软考)的时间。
   2、期末复习、考试的具体要求:⑴命题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命题计划。⑵严格考试资格的审核与缓考的批准与备案,减少登录成绩的错误。各教学单位要及时上报考试安排,坚持考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严格考试制度。⑶严格执行学校或本单位的阅卷规定,客观评定平时和期末成绩。⑷按照要求认真填写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和试卷分析。
   3、后期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⑴2010级本科各专业课外教育学分的初次认定、统计、汇总工作。⑵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工作要于2014年元月6日前结束。⑶落实本学期本科实习工作,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⑷启动2012级高职顶岗实习工作。⑸认真统计实验室本科课程开出率、实验室利用率,保证假期期间实验室的安全。邸处长要求各教学单位要提前安排好下学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她指出,一是做好课程表的预编制,二是做好教学资源的调配,特别是外聘教师的选聘,三是及时上报教材征订计划,四是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教学大纲。
   接下来,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李海峰强调指出:教学工作要继续牢固树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理念;切实落实三个保证,即“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继续按照学校已有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态进行。在此基础上要结合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反馈的意见,以评促建,积极整改,毫不松懈的继续规范和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他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一,期末考试的命题工作中增加了命题计划,这是根据评估专家反馈的意见制定的,是规范命题工作所必需的,各教学单位要积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命题计划的必要性;期末考试工作安排要提前进行,安排要科学、合理,松紧有度;避免考试与上课时间互相冲突。各教学单位要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期末考试,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加强监考教师的培训,加强专职教师带班制度,强化班主任教师的职责。第二,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应按照学校的制度继续规范,毕业设计指导记录要真实,做好过程监控,严把选题关,保证论文的质量。第三,落实学校的实习管理办法,编写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提前做好实习计划,重点加强实习过程监控,保证本科毕业实习和高职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第四,实验室耗材应抓紧时间上报,保证下学期实验课程的开出。新的实验室建设要抓紧。此后,他又强调了两个专项工作:一是完成并上报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和法语三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申请材料;二是上报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材料。
   李汝峰副院长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本次期中教学检查对我们学校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进行考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的教学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吸收专家提出的意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找出问题的本质与根源,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充分发挥、利用和巩固这次评估的结果。本学期后期教学工作主要抓好两方面:一是管理,注意管理的规范化,工作重点是要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考试,抓学风的关键是要抓考风,考风影响学风和教风。各二级学院要以学校所评的“十佳大学生”为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最后,李玉华书记做了总结,他指出,通过评估使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更加明确,二级学院应根据教务处及两位院长提出的工作要求积极做好后期工作,要把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并结合各二级学院、各专业长远发展积极整改。    
                                                 (教务科供稿)
◇◇◇◇◇◇◇◇◇◇◇◇◇◇◇◇◇◇◇◇◇◇◇◇◇◇◇◇◇◇◇◇◇◇◇◇◇◇◇
 

“教学改革的起点是老师   终点是学生”
      ——从《纪录片赏析》课反思李培元老师的教学


   大学最后一年开设的《纪录片赏析》等三门课,考完了,同学们有人忙着写论文,有人忙着找工作。有人在整理衣物、告别、赠言、订车票、吃散伙饭......我们班的王瑞芳同学,把自己大学四年来所有的书、笔记全卖了。回到宿舍之后她突然觉得心里空空的,一种莫名的留恋,怀念,一下子涌上心,越想越难过,便哭了起来。从抽泣到放声痛哭,这惊动了她的好友杨晓欢和周文雅。一问才知道,她是因为心里空落落的,大学四年的记忆什么都没有了。直到杨晓欢和周文雅替把她卖掉的东西全都追了回来,她才慢慢地平复下来。
   我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的这件事,一下子就被触动了,我想,瑞芳她在怀念什么,大学四年都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呢?作为新闻系学生的我,突然有一种探寻究竟的采访冲动。于是,我便在我们新闻学10级在校的同学中,随机采访18位同学。在采访的全部内容中,当我问到“在你四年大学的生活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时?”竟有16人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说“是李培元老师”。随后向我讲述了,他们和李老师之间各种难忘的故事,从大二的校内外寻访到从未经历过的课程口试,那种留恋、怀念、幸运、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的这种情绪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在想,一门普普通通的课程,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怎么会给这么多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尊重学生   注重思想沟通
   李老师给任何一个班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会首先把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住址,性格特点,教学理念,手机号码等情况一股脑地介绍给学生,欢迎大家随时和他交流或来家做客,然后,才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他的这种平易、坦率和真诚,使学生们不仅感到新奇,而且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于是,他们在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时候,同样也很真诚。李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无形的渠道,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的。
每教一门新课时,李老师也总是先要把这门课的性质、任务、特点、主要内容介绍给同学们。再把他准备怎么教这门课,学生应该怎么学,有什么要求等交待得清清楚楚。他认为,“教”与“学”是双方平等互动的一种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他们才可能有主动性,才会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这种沟通是教好、学好的基础。
   听师兄师姐们说,《纪录片赏析》是门选修课,考试的时候只要交一篇观后感就行了,所以当李老师说他准备在这门课结课时,尝试采用一种逐人口试的新方法,大家很惊讶,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未必会付诸行动。因为对单门课程采用这种口试方式,在我院乃至我校并无有先例,操作起来不仅程序多,组织工作麻烦,命题量大,劳神费力,而且稍有疏漏便会前功尽弃。然而,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李老师不仅制订了周密的操作流程和方案,还设计印制了一套应用表格,我们的《纪录片赏析》期末考试,就这样真的采用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口试方试。
口试进行的很顺利,两个班分别在12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次考试。参加口试的同学,先按随机划分的小组听题回答了,以考察专业素质为目的五个不同的具体问题(占总分的10%)。然后,我们再按抽签排定的顺序,依次抽取自己的口试题目,每人一题,经过5分钟的准备后上台,面对老师和旁听的同学陈述自己的答案,每人限时两分钟,有的同学还回答了老师的追问。考试结果,总成绩在80分以上的同学占89%,两个班有四位同学口试成绩不及格,按照规则,其中三位同学取得加试资格后及格,但他们的得分最高不能超过65分,另一位同学由于平时成绩未达到75分,不能加试,因而他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被判定为“不及格”。
    那天考试结束后,我听2班同学说。当时,李老师正准备找那几位同学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们今天的答题会失常,不料一转身,他们几个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站在那里也正准备向李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不解。李老师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几个人,分别分析了答题应有的要点,以及失分的原因,并帮助他们从中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慢慢地几位同学紧缩的眉头解开了,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性格开朗的肖静笑着说:“李老师,对不起您,是我没答好。”高振祥心悦诚服地说:“怪我,是我没把题目完全理解。”短短地几分钟,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化解了双方心中的顾虑和困惑。
             严格认真   注重实践引导
    李老师虽已是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但是在新闻教学改革方面,他却是个有胆有识,敢于创新的先行者。多年前,他就公开倡导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大二就要进行实习。明确提出,新闻教学要向实战靠拢。 从07级开始他把《新闻采访》课的考场由教室搬到了新闻现场。2010年,他主动申请在自己的授课班级执行“倒三七”的考核比例。今年,他又带头探索了单门课程逐人口试的考试方式。李老师说,“教学实践活动,不是教师偷懒的借口,也不是放弃引导职责的理由。”李老师在给我们上《纪录片赏析》的第一节课时,就明确地说,欣赏是一种实践,要学会欣赏就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也是欣赏的前提条件。这既是一门课程,就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不能把课堂变成俱乐部或电影院,看完了事。教师的责任是要“授之于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次上《纪录片赏析》课,李老师总是先按照题材、主题、结构、风格、情节、细节等不同专题讲一些纪录片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选择观看一部与本节课所讲的理论知识有关的优秀纪录片。然后再以所观摩的纪录片为范本,提出对课外必须完成的个人书面作业的要求。在完成个人作业的基础上,由抽签决定的各小组的“首席”,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互相促进。
   下周上课时,仍然要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个小组有一位同学上台发言,表达自己对上周所观摩纪录片的理解与分析,与大家共享。李老师设计的这套针对《纪录片赏析》课程的教学实践程序,有讲、有看、有议、有写还要进行口头表达,这些息息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同学们对纪录片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老师的点评、讲解、打分,让每位同学都能在交流中发现不足,提高自己的赏析水平。
    对这一点,我自己深有感触,我们星期一考的《纪录片赏析》课,星期三的《影视艺术鉴赏》这门课考试是当场写一篇影评。过去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很紧张,心里发怵,即使勉强完成,也有一种东拉西扯、硬凑的感觉。而这次考试,却大不相同了,因为我在《纪录片赏析》课上,对一部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对主题的提炼与认识和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欣赏等进过反复的练习。因此,当我写这篇影评时很快就抓住了它的核心,从自己选取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感到非常顺手,而且很自信。前后对比,我在心里高兴地回味着《纪录片赏析》那些令人难忘的实践过程。这些实践过程,不仅通过我们的个人作业、小组讨论摘要,大会交流的视频等不同形式保存在档案里,也永久的保存在了每位同学的心里。
   在这仅仅只有18个课时的“螺丝壳”里,硬是做出了“大道场”。我们新闻学10级两班共57位同学,这学期每个人至少做了关于《纪录片赏析》的6次书面作业,参加了六次小组讨论,聆听了六次大会交流发言,赢得了一次登台发言的机会。
               严格坚持  注重素质培养
   李老师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注重对同学们良好素质的培养,他很注意言传身教。他说:“素质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积淀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搞好教学要从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开始,并使它常态化。”这既是他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他主动申请“倒三七”的认识基础。他是怎样抓学生的素质呢?根据我的体会,他是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贯穿到了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强的采写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好语言表达能力。这都是记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按说这些素质的培养并不属于《纪录片赏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范畴。但是李老师考虑到,我们即将面临毕业论文答辩、社会谋职面试以及走入社会与人交流沟通等情况。如果连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怎么能适应工作的需求,怎么去融入社会呢?所以,他就在课程实践作业中设计了那些相关的教学环节,给同学们提供了毕业前的演练机会,在大会交流这个环节上,他不仅要求要上台演讲,还要求争取脱稿。
   刚开始,被抽到上讲台发言的同学,几乎全都是拿着自己事前准备好的稿子在念,而且还讲不到点子上,也顾不得注意一些基本的礼仪,后经过老师一次一次的点评、鼓励,慢慢地大家就知道上台先作自我介绍,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有对象感、交流感、注意对方的反应。后来情况越来越好,结课那天的大会交流发言,两个班十位同学中有九位不仅能脱稿,而且能态度自然的侃侃而谈,说起自己对纪录片《农民潘根大》的赏析,就像是在说自己的故事一样。台下的李老师和全班同学看到这种可喜的变化,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凡是李培元教过的学生没有人不知道,“自觉、认真、坚持”这六个字的素质要求,这对于处事做人十分重要,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是一种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李老师说到做到,要求严格是我们一致公认的。不要说翘课,迟到,不交作业这些“红线”上的事,就连作业上的错别字他也要给你画出来,予以提示。做《雕刻家刘焕章》和《半世纪乡恋》在表述结构上有什么异同这次作业时,2班的贾云侨同学是第五组的“首席”,按照规定,应由她负责写“小组讨论摘要”,但李老师发现她这份“首席作业”整理的不够认真,尤其是“小组讨论情况概述”这部分只有寥寥的几句话,便在她作业的批语里根据她个人的情况,指出问题后说:“说你态度不认真,你可能觉得委屈,说你水平达不到,我的现在的根据还不足,请你自己来回应,这是为什么?”贾云侨看到这份只得了70多分的“首席作业”心里很难过,10月28日以书面的形式向老师说明了她因为奶奶去世,请假回家了,是请同学帮她最后完成的这份作业,检讨了自己未认真完成作业的错误,并要求重做一份。李老师表扬了她要求重做的负责精神,告诉她:“重做可以,但分数不能改变。”连李老师都认为事这件事到此就结束了。不料,在11月4号上课那天,贾云侨同学将自己工工整整重做的作业,交给了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这种良好素质展现,李老师一时竟高兴地无语了。
“你可以错,但不能假。”这是李老师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客观的说,老师也许是觉得我们上大四以后,课程少,时间多,部分同学中增长了一种浮躁情绪。他便有意识的加大了《纪录片赏析》作业的次数和分量。并强化了对课外作业进展情况的督促。班长和学委们常会收到,老师的发来的强调作业要求和询问进展情况的短信。还要求他们要及时在班级“QQ群里”告知大家。所以,从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小组有过不交或迟交作业的现象。但是老师的这种严格要求和同学们期盼轻松的心里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落差。
   某个星期四的晚上,李老师在与一个同学电话交谈中无意间得知,他们的课外作业还没有进行小组讨论,随后,就直接打电话询问小组的“首席”,得到的回答却是“已经讨论过了。”李老师对这种触犯他“红线”涉及素质的事立即警觉起来,一定要搞个明白,于是便逐个打电话,向他们小组成员落实了情况。然后,十分含蓄委婉地用短信,向那位担任“首席”的同学指出了他们统一口径,欺骗老师的错误,希望他们知错即改。与此同时,小组的同学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大家决定次日进行小组讨论,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首席”还给老师发来了长长的短信,承认错误,检讨根源,并保证以后要认真对待任何事。
   李老师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事一贯都是这样,一旦发现既穷追不放,又讲究方式,从不伤害学生的情感。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外事从教十年来,他批评过无数学生,有时甚至很严厉,但对他心生嫉恨,与他结怨的学生却很少。
   以上是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一点反思,也是我对那些接受我采访的同学们的一个交待。也是我即将完成本科学业,交给敬爱的李培元老师的最后一份作业,也是我留给母校衷心的寄语和期望。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母校能大力推进我校的教学改革,在教改中紧紧地把握住“教学改革的起点是老师,终点是学生”这个关键。能有更多、更多地像李培元那样爱学生如儿女,一心为学生的好老师。逐步把我们的教学特点突显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品牌。我深信到那时,我们西安外事学院一定会成为学子们仰慕的全国名校。

                ( 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新闻学1001班刘盼盼供稿)


    欢迎各教学部门赐稿,联系方式:88751691
    邮箱:
66354069@qq.com/5337142@qq.com

关闭

Copyright 2018 ©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地址:陕西西安鱼斗路18号 邮编:710077 
电子邮箱:jwc@xaiu.edu.cn
西安外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